科学与管理

Science and Management

科学技术与创新

  • 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逻辑、动力与路径

    孙宾;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引擎和强劲动力。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有其内在严密的逻辑体系,它源于马克思主义科技与生产力关系的理论之魂、中国共产党关于科技与生产关系的理论探索历程和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历史依据、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要求。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要素集中体现在现代化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要素、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价值动力要素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动力要素。在新征程上,以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把握科技创新与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基本内涵,通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积极发展现代产业等四个维度,为科技创新有力有效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2025年04期 v.45;No.253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9K]
    [下载次数:18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跨界颠覆性创新模糊前端创意形成机理——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

    刘玉茹;卢靖蕾;周洋;

    跨界颠覆性创新已成为企业突破创新瓶颈的重要途径,成功的跨界颠覆性创新离不开好的创意,探索跨界颠覆性模糊前端的创意形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基于扎根理论的多案例研究方法,利用NVivo11.0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跨界颠覆性创新模糊前端创意形成机理模型,研究发现:跨界颠覆性创新模糊前端创意形成过程中,创意主体不仅包括内部创意人员和团队,还包括创意用户、用户-企业交互体;跨界颠覆性创新模糊前端创意在个体隐性知识显性化、界外知识内部化、个体知识团体化的作用下逐步形成。基于此,从用户和创意管理角度提出相关管理启示。

    2025年04期 v.45;No.253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下载次数:3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创新网络结构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机制——双元学习的中介作用

    蔡安琪;彭英;

    在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集群与突破性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本文旨在探讨创新网络结构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机制,并分析双元学习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基于社会网络理论,构建了创新网络结构、双元学习和突破性创新三者之间的理论模型,并以苏州纳米城纳米新材料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创新网络结构中的位置中心度、稳定性和网络密度对突破性创新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同时,双元学习在创新网络结构与突破性创新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这一发现表明,企业在提升其创新网络特性和双元学习能力时,可以显著促进突破性创新。本文为企业优化创新网络结构和提升突破性创新能力提供了策略指导,并为政府在产业创新政策制定方面提供了参考。

    2025年04期 v.45;No.253 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1K]
    [下载次数:7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改进关联规则的专利价值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研究

    韩盟;陈悦;王玉奇;崔林蔚;

    有效评估专利价值,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对于实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探索使用改进关联规则算法进行专利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克服以往研究中维度过于纷杂、指标选用主观性较强的研究缺陷,优化专利价值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方式,丰富了专利价值评估研究方法。研究中,首先基于以往专利价值评估研究构建体系-指标共现矩阵;随后,引入文献发文时间和被引量对项集做加权处理,计算出最优关联规则指标集;最后,依照最优关联规则和指标属性构建专利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实证分析中,使用SOFC技术领域专利和5种机器学习算法对构建结果的效度进行了检验,验证了指标体系的可用性与易用性,证实了本文所提出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的有效性。

    2025年04期 v.45;No.253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智库建设与决策

  • 数据、交易费用与组织形式选择

    韦倩;张华庆;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据的爆炸性增长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显著提升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本文试图在不完全合同理论的框架下,探讨数据作用于组织形式的内在机理,并分析得到数据持有方和数据使用方之间组织形式边界的变化。我们认为,海量数据的应用,从信息充分度和议价能力两个维度作用于签订合同的事前和事后交易费用,进而影响到合同的完备程度和组织形式的变化。

    2025年04期 v.45;No.253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2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人工智能技术下人的自主性困境——基于本真性视角

    刘腾旭;张贵红;

    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代背景下,技术与人类自主性的关系已经成为哲学研究的重要议题,而本真性(authenticity)是自主性研究的重要前提和伦理立场。通过聚焦本真性问题讨论的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两大进路,剖析本真性的核心要素,可以提炼出影响人类本真性的四个研究维度:批判性反思、独立决策能力、知情同意与充分选择以及支持性环境。基于这一分析框架,可以系统考察人工智能技术对这四个维度的潜在影响。为应对这些挑战,可以从用户、技术和监管三层面分析设计解决方案,为有利于营造个体本真性自主性发展的制度环境提供理论基础。

    2025年04期 v.45;No.253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0K]
    [下载次数:7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大学与科学:社会契约的变迁

    左崇良;

    教育与科技相互交错的复杂关系,是社会关心与试图解决的问题。大学与科学的社会契约史,始自欧洲中世纪大学,继之是洪堡社会契约,20世纪下半叶占据主导地位的Vannevar Bush社会契约,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修订后的社会契约。在科学发展史上,推进大学与科学社会契约发生变革的主要有三股力量:提高科技能力的重要性;公共支出限制;竞争加剧。借用知识创新的视角和方法,重新思考科学资金和大学治理的理性,发现科学的社会运行与大学组织变迁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当今大学与科学的关系,与其说是一种新的现象的出现,不如说是原有社会契约的转变。教育科技人才“三合一”战略,是现时期的中国式社会契约。

    2025年04期 v.45;No.253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3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科学技术与产业

  • 养老服务机器人化转型的发展基础、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基于TOE理论的视角

    金牛;于韦翔;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趋势加深,养老服务领域遭遇人力资源困境,养老服务向机器人化转型的理念应运而生。基于TOE理论,聚焦分析养老服务机器人化转型的发展基础、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发现随着养老服务机器人的技术快速发展、产业链成熟、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和需求激增,养老服务机器人化转型已具备良好的技术、组织和环境基础。但在转型过程中,还存在技术供给和有效需求匹配度不高、组织主体数据信息资源共享性不足、制度和社会环境保障效果不佳等现实困境。未来应从技术侧对接养老服务需求,提高组织主体之间数据信息资源共享的积极性,强化制度和社会环境的保障力度,优化养老服务机器人化转型路径,助力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2025年04期 v.45;No.253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8K]
    [下载次数:26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化转型能否促进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证据

    詹绍文;黄韵帆;

    基于2010—2022年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对企业数字化转型与企业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影响及传导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新质生产力有显著推动作用,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和企业ESG表现在数字化转型影响新质生产力水平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行业竞争强度和政府补助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影响新质生产力水平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在国有企业、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技术密集型行业、高竞争行业中,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新质生产力。

    2025年04期 v.45;No.253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7K]
    [下载次数:25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数字经济背景下陕西省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因素研究

    张凡;潘杰义;

    在当前全球化和技术快速进步的背景下,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制造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数字经济的兴起不仅为陕西省制造企业带来了新的市场机会,也引发了对传统生产和管理模式的挑战。数字化转型对陕西省制造企业而言,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一场涵盖制造企业经营理念、组织结构、市场策略等多方面的深刻变革。在深入分析数字经济的背景下,结合前人的研究深入挖掘制造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影响因素,结合解释结构模型(ISM)和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影响因素模型和权重。继而对制造企业组织文化、组织能力、市场需求和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探讨,并结合典型案例,探讨促进数字化转型的策略建议,以期为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制造企业的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而且对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2025年04期 v.45;No.253 6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下载次数:6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管理与决策

  • 政策组合何以提高安全生产治理绩效?——基于长时段数据的动态QCA分析

    韦彬;黄颖霞;陈永洲;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如何动态调整政策工具组合以应对不断演变的安全生产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基于政策组合理论和动态组态视角搭建研究框架,选取2006—2022年间中国30个省级政府的安全生产政策,运用动态QCA方法探索提升安全生产治理绩效的政策工具组态及运动轨迹。研究发现:(1)单个政策工具并不构成高治理绩效的必要条件;(2)安全生产治理大致存在起始规划期、全面提升期和法制完善期三个阶段,起始规划期的“经济支撑型”“机制中心型”“监督主导型”“经济主导辅以宣传共治型”4种路径、全面提升期的“均衡布局型”“共治核心型”2种路径以及法制完善期的“经济支持型”“机制辅助型”2种路径,均能提高治理绩效;(3)核心政策工具并不呈现主导轨迹,而是形成了“启动引导型”“基础构建型”“承上启下型”及“递进核心型”4种转折轨迹。

    2025年04期 v.45;No.253 6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9K]
    [下载次数:8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女性高管、战略变革与衰退企业业绩逆转

    贾伟强;邱青;

    基于2016—2022年沪深A股公司数据,从战略变革的视角探究了女性高管对衰退企业业绩逆转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女性高管在衰退企业业绩逆转中起着积极作用;女性高管能够显著增加衰退企业的战略变革水平,而战略变革则是业绩逆转的关键,战略变革在女性高管与业绩逆转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异质性检验发现,在衰退严重的企业中,战略变革对业绩逆转的作用减弱,但女性高管的作用更大。进一步研究发现,女性高管会通过增加衰退企业的战略激进度,从而实现业绩逆转;冗余资源及市场丰腴程度则促进了女性高管与战略激进度之间的正向关系。探究女性高管通过战略变革实现业绩逆转的作用机制,为认识女性高管的领导价值和衰退企业的战略变革实践提供了启示。

    2025年04期 v.45;No.253 79-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绿色发展与环境

  • 企业ESG表现影响绿色创新效率的效应与机制研究

    卜国琴;唐欣怡;

    基于2015—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采用MinDS模型测算出企业绿色创新效率,探究企业ESG表现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ESG表现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绿色创新效率,且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提升ESG表现能够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优化内部控制和增加机构投资者关注等方式提升企业绿色创新效率。异质性分析发现,ESG表现对绿色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在非国有企业、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面临更严格环境规制的企业中更显著。以上内容完善了ESG和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的相关研究,为企业通过ESG体系提升绿色创新效率提供了启示。

    2025年04期 v.45;No.253 8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下载次数:18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企业ESG信息披露的逻辑与进路

    刘昭;王波;

    随着全球ESG实践的拓展,企业ESG信息披露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企业ESG信息披露是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在逻辑机理上,从交易成本逻辑看,加强企业ESG信息披露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从市场激励逻辑看,强化企业ESG信息披露可以改善企业投资风险,激励企业合规经营;从协同监管逻辑看,增强企业ESG信息披露可以强化多元监管模式,降低企业监管成本。但是由于制度引入的失配和企业经济属性使然,使得其在制度和实践方面存在披露准则不统一、强制披露适用范围窄、激励机制不健全、高管信义义务冲突、披露质量参差不齐、虚假陈述责任模糊等现实梗阻。因此,在通过制度引入适配和企业经济属性使然两个角度分析其成因后,建议从完善ESG披露标准、补齐制度实践短板,坚持差异化披露原则、规范信息披露模式,健全内外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合规披露,澄清高管信义义务、落实披露责任监督,构建ESG信息鉴证规则、增强信息披露可信性等五个方面入手,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ESG信息披露规则,促进企业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2025年04期 v.45;No.253 96-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3K]
    [下载次数:14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